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你当前的位置:心理百科 > 心理课感悟

[优势、美德与幸福]我之所以为人

编辑:chenhaixian    日期:2013-04-24 15:50:19

也许是我看事情角度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我是个悲观的人。也许是因为我小时候总是一句话也不说,当同年龄的小孩子光着脚在草皮上跑来跑去时,我则需要我妈在公园里骂我整整一个小时,才哭着勉强脱下我的鞋子去尝试「赤裸」的触摸这个我感到恐惧的世界……对,没错,我做了很多自闭症的鉴定﹝可惜我不是﹞。我被贴着「正常」的标签,但是我却始终无法彻底融入。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我做完老师发的「优势调查」问卷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我的「劣势」。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的优势得分都很高,这点还让我感到欣慰:满分、满分、还是满分;但是相对的,我的劣势也真的是「劣」的一蹋胡涂,而且劣的「项目」更是足以让人搥胸顿足。因为它们都不相上下,旗鼓相当,我只好举出前几名﹝其中很多是同名次的﹞来说明我为什么想哭爹喊娘了。它们依次是:生机活力、公民责任、善良慷慨、正直诚实、勇敢无畏。什么,你看不出来这有什么好沮丧的?好吧客官,请容我娓娓道来,推论给你听吧。
首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动物有感情吗?有。动物会思考吗?大猩猩据说智力与7岁孩子差不多。他们会不会使用工具?会,难道你没看过电影里的猴子用钥匙开门吗?所以我们到底跟牠们哪里不一样?哲学家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可以认同,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我们有弗洛依德所说的「三我」,也就是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简单来说就是兽性,是欲望,动物有欲望就会想满足它,而不受其他力量的影响。人除本我之外,还有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抑制本我的冲动、并对自我进行监控。自我,是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桥梁,它帮我们最中在两个矛盾的选择中做取舍。所以基本上,我们跟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们有着道德的约束。
这时我的重点就来了。公民责任、善良慷慨、正直诚实。这些是什么?道德,道德约束,道德所演化出来的产物。这些我得分近乎零。意思是我的超我不强。意思是我基本上按理是个畜生。好,太好了。早知道我就可以不用学说话,还英语哩。外加上我没有生机活力。所以我是个奄奄一息的畜生。哈,我要绝种了。我不勇敢。所以我还是个畏畏缩缩、獐头鼠目的濒临绝种动物一枚。很好,很好,前途光明。动物除了吃喝拉撒,还重视什么?反衍后代。调查指出男性看女性的两样最重要特点是善良与诚实。太好啦,我等着养十只猫去,独孤老人生活可以提早开始。恩对,我还没说到一点:我有提到我是法律系的吗?未来不是律师就是法官。哇哈哈,看来职业道德是免了,客官以后有需要污蔑他人、假公济私、贪赃枉法,请尽管找我。对,以这份问卷看来我似乎是神不怎么欢迎的一位。哈、哈、哈,看来我不应该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想「我到底是不是个人」。
做完问卷那天的我其实很沮丧,真的很沮丧。我想找出我「是个人的」的存在价值、依据。我之所以为人的证明与资格。如果我真的那么道德沦丧,我是不是还有机会从哪里得到某种救赎呢?先说明我并不信教,虽然我受洗过,也到佛堂拜拜。但是基本上,我不相信任何宗教里的神明的存在。美国厘语说,当神关起一扇门,祂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所以我坚信,神﹝如果祂存在﹞既然把一堆门往我脸上关了,最好是祂打开的那扇窗很大!就是在这样的思考逻辑之下,我又看了一遍问卷,而我找到了:优势,前两项。美的领悟与信仰灵性。
诗人济慈说过:「美就是真,而真就是美。」柏拉图则认为,真理永远与「正义」及「美」是不相违背的。真、善、美,总是互相联系,但互相区别。也许我天身并不善良,也许我不很正义,也许我一点也不勇敢。但是对美的领悟却让我想要接近「善」,因为它是「美」的必须组成部分;它让我追寻真理,因为真理是美的最终本质。美的领悟使我的信仰灵性得以升华,我不相信任何特定的神灵,但我却可以相信这世上隐隐有着一股力量牵引着每个人最美最善的一部分,而我则一直尽我所能的去接近这股力量,希望这股力量能够牵引我到更好的地方。所以,我不相信圣母玛丽亚,但是我却会走进教堂中,因为看到那高高悬挂的镶嵌玻璃与玛丽慈睦的人像而产生庄重与圣严的情操,进而感动落泪;我会因为听到早晨的寺庙里第一批的僧侣喃喃而感到心灵的瞬间沉静与提升。对,美的领悟与与信仰灵性就是「神」给我的那扇「窗」,它们是我认识真理与正义的媒介,它们是我在人性的大海中的船锚,在关键的时刻愿意对他人身出那双重要的手的幕后力量。它们,是我的优势、是我被救赎的希望,是我,之所以为人的证明。
                                                                                                                                                                                       (By 谢汶锜)

 

访问次数: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