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你当前的位置:心理百科 > 咨询师手记

是什么在阻碍着你的快乐

编辑:yulinxin    日期:2016-09-14 09:19:44

    每个人天生都有追求快乐的能力,追求快乐也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本能倾向,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没有快乐那还会有什么意义。但确实,很多人天然存在的追求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被严重的干扰了,追求快乐的行为会让他们产生心理冲突:一方面需要它,另一方面反对它。 

比如,有些人无法投入地玩乐,玩让他们感到罪恶。严重一点的,哪怕是去运动一下,或者散个步,跟朋友聊个天,这些在医生建议下有助于心身健康的行为,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抵触。这些人内心总有强烈的紧迫感,每天脑海里悬挂着诸多待解决的任务,如果有幸完成了任务,放松才被允许,如果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放松,便会陷入持久的心理冲突中。有时候,在这种心理冲突的作用下,本来具有放松意义的玩耍变成了另一件强迫性的任务:不断地玩耍,明明很痛苦了,想结束了,但仍然会继续玩下去。此时,我们不得不去猜想,这种玩耍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我惩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对自己施加的惩罚。 

人只有在安全放松的情况下才可以投入的玩耍。在婴儿依恋的研究中,那些不安全依恋的小孩,只有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去玩耍,即使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时不时地看看母亲在不在,他们被一种母亲会不在的恐惧所左右着,这种恐惧阻碍着他们去享受游戏。而安全型的儿童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会投入于玩耍,玩好之后才会跑过来跟母亲亲近或交流一下。在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下,安全依恋的儿童仍然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投入地玩耍,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则会放声大哭或者心不在焉,根本无法开心地玩耍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些无法投入玩的人,或者对玩耍施加了诸多限制的人,内在存在着强烈的不安。这些人之所以要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其实是寻求安全感的操作:完成了任务,才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因此才可以放松和玩耍。任务处于未完成状态,内在的不安会被激活,在这种不安的驱使下,他们根本无法去享受快乐。

 为了应对内心深处的强烈不安,有些人会试图实现很高远的目标,诸如建构一个哲学体系,成为国家的上层领导,建立最伟大的企业,或者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达到最优等等,在这些目标的压力之下,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诸如聊天、吃饭、走路、按别人要求做事等等,都成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与目标实现相冲突的事情,即使他们在做这些事情,也是被迫的,无奈的,不快乐的。这些人始终被内在的缺陷感所左右着,不断地要自我增殖,每次停下来放松,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罪疚。内心深处无所不在的压力感受,让他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平凡的乐趣。

 以上从安全感角度做了一个解释,下面从父母对孩子影响的角度做一个理解。 

我发现很多父母,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父母,夫妻关系糟糕的父母,经常是愁眉苦脸,心情抑郁。由于内在的压抑,这些人对于生活过度严肃,每天都心情沉重地忙于生计,他们也希望孩子早点“懂事”。比如,父亲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就会板着个脸一脸不高兴,如果看到孩子在做作业,就表情松弛和蔼。假设这样的情景重复无数次,那么孩子当然会习得这样的信念:追求快乐是不被允许的,只有认真严肃地做作业,父亲才会对我满意。每当做那些快乐的事情时,父亲那种严肃的表情就会无意识地呈现,也许没有清晰的画面,但那种压抑的感觉还在,此时,罪恶感就产生了。父亲作为一个对快乐禁止性的形象,干扰了这个人追求快乐的能力。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孩子的悲伤需要被父母所理解,孩子的快乐也需要被父母所共鸣。当孩子骄傲地向父母展示其新搭好的玩具,或者快速又结巴地向父母分享他当阅读到的有趣故事,如果父母能够开心的共鸣着孩子的快乐,那么这种共鸣的态度会激发孩子追求快乐的行为,并体验到充分的满足——这样的孩子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相反,抑郁的父母面无表情,挑剔的父母不断地指出了孩子的发音错误并加以责骂,久而久之,追求快乐不免要跟惩罚或罪恶感联结在一起了。那么这些人可能会有两种极端的态度:时而过度严肃,时而放纵自己。无论是严肃,还是放纵,都不是在享受生活,里面存留着很多对自己的破坏性东西。

 很多人“有福不会享”,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整天要么是工作,要么就是学习,而缺乏生活乐趣的空间。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又一项待完成的任务,他们总是被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左右着,无法放下它们而快乐地玩耍。生活中长久没有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来敲门。这些人需要经历自我成长,让自己逐渐地获得安全感,从那些严肃的事情中走出来,去享受事件本身。也需要跟那个对于快乐的禁止性形象做一个和解,走出它的控制,认同那个快乐玩耍的自己。

(俞林鑫)

访问次数: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