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你当前的位置:心理百科 > 咨询师手记

抱怨

编辑:liuyan    日期:2015-06-03 11:14:30

也许用“不抱怨”三个字可以让题目更让人赏心悦目一些,正如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带给人们的正能量感一样。多数时候,我们抱怨,但对此并无察觉,而如果有人提示在抱怨,你可能会一下子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我们都不太想自己成为“小怨妇”,可是又总有不如意的人和事发生

有没有人从无抱怨。我对此感到很遗憾,答案是没有。好像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让人不禁要唠叨几句,也许这是人天然的释压机制。之所以这么肯定,要归功于我和儿童的工作,这些孩子们来找我不是为了驱除什么值得抱怨的事情,他们只是在大人的安排下来玩一场自由自在的游戏,尽情做他们自己。没有人可以逃脱童年,谈童年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我从这些孩子们自在的表现中看到了抱怨的雏形。

有个孩子很想找一个东西来表他内心中印度人的样子,找了许久找不到。他说:“我想找印度人,可是没有。这么多玩具(工作室里面有各种各样玩具一样的东西让孩子来表达自己),都不是印度人……”他很失望地找啊找。我想要是一些成人在类似的情境下,可能会说“找不到啊,怎么办?这是什么治疗室”。孩子还在到处找着,直到他灵机一动“不过,也没关系。我准备找个印度人住的房子。”我也有些释然了。是啊,要想表示印度人的地盘,人和建筑不是都可以做到吗?这个孩子的创造力让他没有停滞在困境中,没有让“找不到”变成内心的隐隐的烦躁,更没有将烦躁和挫败变成埋怨,进而将埋怨指向自己或者他人。

类似地,请你回忆一下找不到或者得不到某件东西时候的自己……孩子所处的情况我们多少都体会过。比如,努力了许久的论文得到的却是一堆否定,追了许久的女孩丢出来一句“没空”。那种时候自我受到的冲击呀,怎一个“唉”字了得。即便是成年人,内心的小孩又怎能不需要爱的鼓励和回应。当自我无法得到关注或者满足的时候,我们容易心生抱怨,怪自己效率低,怪他人太无情。

讲“不抱怨”其实也在抱怨,因为你的注意力仍然在抱怨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请你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所以,我们干脆直接来亲近一下“抱怨“好了,看看抱怨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有的人无意识地总是在抱怨,有的人则纠结在抱怨和不改抱怨之间,有的人正在走出抱怨直面自己。咨询是一个可以敞开来谈谈自己的空间,我们的谈话常常从抱怨开始。第一类人一张嘴就开始滔滔不绝身边令人烦恼的人和事。“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怎么就没叫上我呢?”他们其实很痛苦,常常感到自己很孤单,他人总是带来烦恼。第二类人说了一段“这个学校如何不好”之后,会突然一转念,后悔地表示自己怎么快成怨妇了。他们无法完整的抱怨,也无法彻底的不抱怨,心中很冲突,好像知道一些问题在哪儿,但是又不那么清晰。第三类人往往出现在咨询后期,他们会很意味深长的感叹“其实,他们对我还是不错的”、“我还是挺幸运的”、“事情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我打算去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

最后一种状态传递给我们一种对自己、他人和生活的接纳,有不断尝试和犯错的勇气。我想我们都希望自己带着这样一种心理勇气去充分的活出自己的样子来,就像《心理勇气》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当然,我们也不好再去抱怨自己没达到这种状态了。抱怨就抱怨了,纠结就纠结了。抱怨之时,我们仿佛处于一种悬置的时空中,离面对现实情况很远,也无法直接感受自己,但是可以畅快的倾吐心中的不满。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个“垃圾桶”,至少你在咨询师面前不必遮掩你的抱怨模式。纠结于自己不该抱怨却又忍不住抱怨的时候,仿佛你已经离面对现实情况更近一步了,但是又有些退缩,或者有某个心结还在阻挡着你,所以你左右为难。咨询师会与你一起探寻纠结背后无意识的成分,并且与你一同从中走出来,让生命的体验更上一层楼。从这个层面看,咨询师不仅仅是垃圾桶,还是你心灵的探照灯。

虽然抱怨不大受人喜欢,但是偶尔表达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穿越抱怨,看看你抱怨或者不抱怨背后隐藏了怎样的自我秘密。生命何其脆弱,我们无法强大到完全不抱怨,但是也有足够的勇气去澄清抱怨,在抱怨中成长,获得更好的方式来亲近自我,走近现实。

                                                                                           文/ 刘艳

访问次数:2398